首尔之春:历史事件与社会影响
发布日期: 2025-07-22

1979年10月26日,韩国总统朴正熙遇刺身亡,韩国政局陷入权力真空。同年12月12日,以全斗焕为首的少壮派军官发动“双十二政变”,夺取军权。1980年5月,光州爆发大规模民主化运动,遭到军政府血腥镇压,史称“光州事件”。而“首尔之春”则是指朴正熙死后至全斗焕夺权前这段短暂的政治开放期,民众对民主改革的期待如春芽萌发,却最终被军事独裁的寒流扼杀。
“首尔之春”得名于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的“布拉格之春”,两者都象征着短暂的自由化尝试。这一时期,韩国社会舆论空前活跃,学生和知识分子纷纷呼吁废除维新体制,实现直选制民主。代总统崔圭夏推行有限改革,释放部分政治犯,但军方强硬派始终虎视眈眈。这段不足半年的“政治解冻”,成为韩国民主化历程中悲欣交集的特殊篇章。
全斗焕通过“双十二政变”掌握实权后,于1980年5月17日宣布全国戒严,封闭国会大学,逮捕金大中等反对派领袖。光州民众的抗争持续9天,最终以军队开枪镇压告终,官方统计死亡207人,民间估计超过2000人遇难。这场悲剧彻底终结了“首尔之春”的民主幻想,韩国进入更黑暗的第五共和国时期。
历史学者认为,“首尔之春”虽然短暂,却深刻影响了韩国民主运动。它暴露出军事独裁的残酷性,促使更多民众觉醒。1987年六月民主抗争时,光州记忆成为重要动员力量。1996年全斗焕被判叛国罪,标志着韩国社会对这段历史的清算。如今“首尔之春”已演变为政治隐喻,警示世人民主成果需要持续捍卫。